2022
迟到的总结,写在了2023年的第二天。
离开美国已经2年了。其实最想说的还是这件事,围绕2022年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,你想要回去吗?你为什么要回去?在几个月前经历了非常struggle的日子。看到以前的同学朋友们有着所谓的“自由”,反观自己在北京的生活,心有不甘。在经历了一阵子毛躁期后,心里不断对于“为什么”这个问题,渐渐地有了答案。其实就是排除法,你是为了钱多的工作? 也许?亦或是为了自由的生活,何为自由?政治?经济?个人?最终有些解开这个答案的是两个契机,第一个是自己在想为什么的时候,更进一步在思考你要做什么?你在中国能做吗,必须要在美国做吗?你想要start your business,哪里更容易?哪里更难?
当以前的同学讲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工作计划提供给我的时候,那一刻我才更加明白自己的偏好。虽然可以回去但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机会和环境以及状态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。我并不因为别人的WLB羡慕,我需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,具备选择的能力。而后在前两个月听到的一个《科技早知道》的采访卫哲的播客也是更巩固了我的想法:我们有很多种选择,他选择的是大平衡。何谓大平衡,就是我选择在人生职场生涯前10年甚至20年降低自己对于每天的WLB的追求,而在这个阶段努力争取在中老年的彻底自由。对于他的同学的小平衡(每天的8小时工作,周末的休闲等),以及中平衡(每年集中的工作几个月然后放松一阵子),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。追求自由,就会成为你的欲望的奴隶。追求自律,就会找到你 (真正的) 解放。
伴随这个问题的是持续的悔意。我是个几乎不后悔的人,但是这件事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当时的决定。前几天看到的推特上一个人转述的罗翔的话,也多了一份释然:其实没什么好后悔的,很多事情就算时间能重来一遍,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,避免不了同样的结果。人本来就是在失败中学乖的,与其抱着过去后悔,不如擦擦眼泪向前走吧。
这个问题尘埃落定了之后其实心中多了一份安定,也有利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。另外一个想提到的是从那时候开始,着手准备每日的学习计划,也在不断地调整,虽然很多时候计划是被拖后了但是好在没有放弃,到现在还在的坚持。Keep your daily actions small. Strive to get 1% better every day. 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希望自己之前说到的,能够将真正的思考应用在学习中,而非一味地为了完成而完成。
真正的思考是在年中的时候接触到了刘未鹏的博客,拜读了之后对比自己以前的思维模式,细细的去调整,仔细地谨慎地去反思。想到自己从高中以来,挣扎了超过十年之久的学习方法。如获至宝,恍然大悟。其实最根本的事就是真实的面对自己,面对真实的自己。再加上反思和复盘,就能有改进。糊弄事,是没有用处的。你要认真做一件事情,就要想是否有人会注意到某个细节,如果你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去做好它,你要不要去做。
5月的时候换了工作,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滴运气的加持。年初换工作的意愿变得很强烈之后,不断留意各个平台上的各种信息,最终确实无意间捕获的一个帖子和认识到的一位同事内推,最终成功进入了这个公司。平心而论目前来说还是相对满意的,自由发挥的时间多了;做的事情虽然小但是相对意义上来说我还是在其中可以学习到很多;同事和manager也都比较nice。当时应该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刷题了,但是就是很神奇,思路就在脑子里了,包括面试其他的公司。“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境基本上是 24-36 个月之前的决策质量决定的,所以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,正决定着两三年之后的人生状态”。这句话也在不断鼓舞我,不着急,先做好手上的事情吧。
另外一个贯穿了我这几年的一个思路,也是不断被大家去抨击的一个学生思维就是:当我准备好了,再去……。尤其是在看到还有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:用半生的力气,反复学习着抛弃一个念头:「等我怎么怎么样了,就能去做什么和什么了。」。但是对于之前读孙子兵法的解析,成功的战例绝大多数是资源上的积累达到优势,以多胜少。以少胜多的战例往往被传颂,但是更多的胜仗是十足的准备之后的稳扎稳打。我们看了很多20多岁财富自由的案例。当我想到这个的时候,我忽然又想到,大多数成功的人还是在稳扎稳打,30多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40多,50多岁实现了所谓的“成功”。也许人生中这些well prepared的战例才是多数人成长成功的路径。
当我在写下这些时候,也是不断审视自己的经历和念头的时候。上面的这一点,我其实不能很好的去区分一个界限,比如面试我要准备到xxx程度才可以去投简历面试,这种应该就是所谓的学生思维,但是准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面试呢?不充足的准备能应付什么样的面试呢?我不知道。
对于2023,是成长的一年期待是突破的一年。
欲度关山,何惧狂澜,风生水起,正好扬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