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褚时健传》读后

距离读完这本书刚好一周了。在三月份的时候读了三分之一,然后在上周五月中旬往返石家庄途中完成了剩余的阅读。本来是参加一个社群的每日半小时读书活动,预计半月读完。结果活动交了9.9元也没读完,也没发读后感。不过我刚好喜欢读人物传记,褚时健传其实已经躺在书籍很久了,也许是去年放进去的。刚好这个机会让我拾起来。
标题我还纠结了一下读后和读后感。读后感像小学写作文,也让我想起小学写读后感。所以我觉得写读后会感觉写的自由一些。
写这篇文章之前,特别去网上搜索了一下褚时健,看看他的近况。才发现他于2019年已经去世。

全书读完,因为他一直做国企干部,所以在我脑中的形象也是我所理解的国家单位的领导的形象。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(或者其实是我根本不了解)的地方。我只说我印象深刻的吧。
他很聪明。我理解的聪明是做一件事情可以正确的发力。从他很小的时候做酒,到后面糖厂,烟厂的改进,以及经历出狱之后的橙子种植,他都能发现一个很好的经验,或者发明一套自己的方法论。一个人做事情努力到点子上是很重要的。如何到点子上?做事情,然后发现问题和不顺手的地方,全局的看问题,然后去改进,最后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规范。全局看问题很重要,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关注细枝末节,可能并不符合整个系统的运作模式或者有利于最终结果。在糖厂的时候,观察可以发现甘蔗的出糖率不高,所以简单改进便可以提升出糖率,事情在变好。但是这还不够,这块的提升是有限的,在整体看,工艺和机器,计算投入产出比之后,更换。最终让整个糖厂的效益越来越好。包括后面在烟厂升级改进原料、改进烟丝、改进卷烟工艺来提升品质,投资造纸厂打造自己的供应链,到与广东商人的串换。他看得到背后的逻辑,所以他敢做,也得到了收益。
长期思维和耐心。这两者相互依存。就说两件事,大幅改进烟丝品质从原料抓起,要等三五年;得到优秀的橙子品种,要不断试验,最终挂果也是四五年。他等到了,也等对了。其实简单的问题,答案也是显而易见,能沉住气等,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很强大能量的。长期的目标能让更全面的看事情,更从容的做事情,但是同时需要你更沉得住气。
由小及大。还是前文提到的事情,烟厂,糖厂的改进不是一进去就大刀阔斧,对机器更新换代。在糖厂把出糖率通过简单的技术改进,就提升几个百分点(4-5%到9-10%如果我记得没错)。然后再去改进机器,改进人员管理。改进机器也是从别人家先买一些旧机器(比他自己本来的还是要高级很多),后面再更新进口机器。

有印象的大概只能说出这123,他的时代,他的出身,他的成长都造就了它。对于他做的每一件事,有时是他的选择,有时是别人的选择,有时又是他和别人都无法控制的时代的引导。
千秋功过,后人评说。对于任何一个人做的任何一件事,我认为只有等时代过去了,百年以后人们才有机会更清晰的看到事情的全貌。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细节,也没办法因为一个人做了什么事说他好坏,或者因为他的某一件坏事就否定他的好事。只能是从前人的经历,行为,思考中汲取一二我们认可的,追求的,反复指引和完善自身。